科技巨头们的花招

用户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:“我该用哪种手机呢?” 在iPhone及其竞争对手问世之初,这曾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。而…

用户的核心问题已不再是:“我该用哪种手机呢?”

在iPhone及其竞争对手问世之初,这曾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。而现在,是时候承认当今的智能手机(还有平板电脑)基本都是一样的了。苹果和谷歌(Android手机系统的开发商)相互抄袭得如此彻底,双方最后做出的手机在外观、价格、速度和性能上,都相近得不可思议。

当前,世界各地的科技巨头们正在一块迥然不同的战场上竞争——竞相打造业内最佳、最吸引用户的生态系统。每家公司都在用相互关联的产品与服务建造自己的巨型群岛。这就像是温柔的陷阱:让你很容易接受它所提供的一切,并尽可能地为你转投对手阵营增加阻力。

一套典型的生态系统包含:硬件(手机、平板电脑、笔记本电脑、智能手表、机顶盒);网络商店(音乐、电影、电视节目、电子书);所有设备的数据同步(日程表、书签、笔记、照片);云端存储(用于存储文件的免费网络“硬盘”);支付系统(用晃动手表或手机替代刷信用卡)。

对消费者而言,如今要选择的是自己最喜欢哪套产品大礼包。

但如果你是这些公司中的一员,就不得不面对一个极难做出的决定:该不该向那些使用对手产品的用户开放你的服务?比如说,允许iPhone用户载入Outlook日程表,或者允许微软手环(Microsoft Band)用户将手环数据同步到使用Android系统的平板电脑上。

一方面,为自有生态系统以外的设备提供兼容版本的软件,可让其他生态系统的用户同样体验到你家产品的优越性——甚至可能带来新的用户。

另一方面,你则会丧失用专享服务来诱惑用户的机会。如果一名用户已经可以获得对手公司的最佳产品或服务,还有什么理由改投那家公司的生态圈呢?

那么这些科技巨头们采取了哪种策略呢?答案可谓是五花八门。

苹果是其中最封闭的。大体而言,它所开发的应用仅支持iPhone和iPad使用。你无法向一台使用Android或Windows系统的手机发起FaceTime视频通话,也无法在这些设备上运行苹果地图(Apple Maps)应用(倒不是说你会想用)。你也没法用iPhone以外的任何设备配合苹果手表(Apple Watch)使用。不过,你还是可以在Windows设备上使用苹果的iCloud(文件的网络存储与同步服务)——但在使用谷歌Android系统的设备上就不行。

谷歌则尽最大可能让自己的各类产品都能在其他平台上使用。如果你有一部iPhone,你可以使用谷歌的应用(Gmail、Chrome、谷歌地图)、服务(Docs、Sheets、Slides)乃至数字商店(图书、音乐、报刊)。这些服务和商店也向Mac、Windows和Linux用户开放。

你甚至可以将Android Wear智能手表关联到iPhone上使用。

然后是微软。该公司的Microsoft Office可以兼容任何附带显示屏的设备,还有其他许多应用都是如此。

这些公司采取的策略为何如此不同?

从中其实多少可以看出它们各自的动机。虽然三家公司提供了这么多性能相似(好吧,其实是几乎雷同)的设备和服务,却又各自运作着截然不同的商业模式。苹果经营的主要是硬件销售业务,微软是软件,谷歌则是广告。它们在开放哪些产品与服务的决定中,都有自己的考量。

苹果和谷歌仍在不断拓展业务范围:信不信由你,两者现在都为汽车仪表盘和家用自动化系统提供软件,令其可以配合它们各自的智能手机使用。微软自然也不会甘落人后。三星也在鼓吹自己开发的一系列富有竞争力的产品与关联服务。就连亚马逊(原本只是一家书店)现在都开始生产手机、平板电脑和机顶盒了。

而你作为消费者,应该对这种发展趋势感到高兴。这些产品与服务的雷同或许令人失望,但有竞争存在总是件好事,毕竟竞争总能带来创新(往往还有更低的价格)。而你应当感到开心的是,对于这些公司来说,整体上的趋势是开放更多的服务,无论你所用的是哪种手机或电脑。

总有一天,这些生态系统或许也会变得基本一样。也许到那时,用户的核心问题又会重新变成:“我该用哪种手机呢?”

 

本文来自网络,不代表随客网立场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